|
向北方
2022-05-11 23:43:42
by 陈丹燕
Rating: not rated yet
|
向北方
说起1983年,我还记得它婆娑的阳光,在瑞金路的黑色柏油路面上起舞的样子。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了,我开始翻译一本美国的幻想小说:《小老鼠斯图亚特》。这还是陈伯吹先生为我改的书名,原著的名字叫《斯图亚特?利特尔》,是E.B.怀特用的书名。上一代人大多能用圆珠笔写一手圆润方正的小楷字,陈先生就是这样,他为我翻译的书写了序,附在我的一叠翻译稿前面。那时我不懂得将他的手稿保留下来,将抄件给出版社,我就将他的序这样轻易地一起寄走了。
在陈先生家用书橱拦出来的客厅里,我们俩坐在小圆桌的两侧,庭院里阳光明亮,使得底楼回廊后面的客厅里显得格外幽暗。客厅里有股老房子里的老人房间的气味,一种沉重的,微微刺鼻的,但并不难闻的气味。桌上除了我抄在稿纸上的译文以外,还有一只打开的洋铁皮糖盒,里面有一些什锦太妃糖,是师母招待客人用的。那时我刚刚毕业,在儿童杂志当译文编辑,自己也开始学习翻译。开始得很好,第一个翻译的作品,是我至今喜欢的美国作家E.B.怀特的儿童小说。我的学士论文里曾提到过这部小说的片段,当时我只能读到它的片段。那是八十年代初,在民间能找到的英文书只有狄更斯,和兰姆兄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。等我到了中国福利会,在阅览室的褐色木架子上看到这本书浅绿色的封面,我走过去,将自己的手小心翼翼地伏在上面,那愉快的心情是如此新鲜,如此纯粹。以后再愉快,也没有这样了。它像烟花一样,放过了,就再也没有了。
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作。懵懂之间,我做了件对我来说受益无穷的事情:自己写作前的热身,是一次对E.B.怀特的翻译。年轻的我,日日与那个优美的故事缠绵,用一个一个中文词,将那个故事再说一遍。这种学习,大约与抄一遍自己喜欢的书的过程相同,也许还更加主动。一个纽约小鼠的生活,小老鼠与小鸟悬而未决的爱情,中央公园的水池的波涛,这个清爽深情的故事,成为我写作开始的那一年的最明亮的灯。后来,这个故事成为一个故地,二十年的写作,差不多就是我的一生,彷徨的时候,就不由自主地回去那里,就像心情太差的时候,出嫁的女人总是想到娘家一样。
1996年在纽约,我带着我的孩子在中央公园里的水池前坐下,夏日黄昏,水边一片清亮,我孩子的睡前故事就是《小老鼠斯图亚特》,我和她,即使第一次来到这里,也都像回到娘家。那一年,陈先生在去邮局的路上跌了一跤,住了院,后来,吞咽困难,痛苦地躺在病床上,插着鼻饲管。我去探病,只见到他肝胆俱裂地大力摆头,不肯要鼻饲,师母在一边拉着他的手。给他看病的医生也曾是我父亲的床位医生,他说,医生医治病人,如同瞎子行夜路,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产生的侥幸心情,外人不能体会。我们站在病区的窗边说这话,下面是车水马龙的延安路高架,不知为什么我却想起了中央公园里那个清波粼滟的水池,小老鼠在那上面驾驶一条模型帆船,穿着水手服,结着三角巾,就像在中央公园里划船的水手一样。我看不得陈先生这样痛苦,将他想象成了斯图亚特。医生也许知道我怕,所以才拿他的无奈来分享。他不愿意我们将自己所有的重量都靠在他身上。
在1883年的春天,翻译完这本书以后,我的生活也开始发芽,我生命中的故事也像小鼠开着他的流线型微型小汽车模型,向小鸟飞去的北方追寻那样,开始了旅途:那一年我爱上了我的大学同学,后来,他成为我的丈夫。那一年我开始写作,后来我成为一个作家。在一个气候柔和的春夏,我和陈先生一起在金山参加笔会,夜间电视里播放了可怕的消息。我跑到陈先生房间里,几乎说不成话。他站在灯光黯淡的房间中间,像一根岸边栓缆绳的铁柱那样接受我的缆绳的依靠。他只说了一句话,他说,人民会记住的。他从来是个小心翼翼的旧知识分子,从来都是用穿长衫的一丝不苟来穿卡叽布中山装。在那个晚上,我才看到了他久经沙场的自律。我这才知道,他是如此的洁净清淡。
当年的译文,一本薄薄的小书,扉页的纸张已经泛出了锈渍,陈先生已经作古经年。当年那间天光幽暗的小客厅,已经成了一家卖ARTDECO家具的古董店。我还是常经过那里,有时我走进去,徘徊在那些深棕色家具之间,我只是想闻一闻老宅子里特有的沉甸甸的气味,那是陈先生家客厅的气味。这老宅子里,只有我的记忆和这气味,是原来的。我住在美国中部的平原上,遇到大雪的冬天,或者经过农场,看到棕红色的木板牲口棚,都想起E.B.怀特。以至于后来到了缅因州,倒不肯认同。公路上见到牲口棚总是停车去拜访,去每个牲口棚,总去找角落里的蜘蛛网。心中也祈祷过,蜘蛛啊,你织一个“陈丹燕是个好人”吧。在我心里,渐渐把陈先生与E.B.怀特混淆在一起了。那个混合了自律和优美文学世界的形象,就是我心中纯正的作家。
二十年以后,《小老鼠斯图亚特》的原书被人借去以后,弄丢了,再也没有了,但一个读者热心地为我在亚马逊书店买到了E.B.怀特的散文集。二十一年后,我自己在芝加哥的一家旧书店里找到了1973年出版的《斯图亚特?利特尔》,我从书架里抽出这本浅绿封面的书,将自己的手小心翼翼覆盖在上面,好像覆盖在我的年轻时代上面。那家旧书店在维克公园旁边的街上,离波伏瓦的美国情人的故居不远,在芝加哥时,我老是到那一带散步。那家书店轻轻播放着男人唱的小曲,好像是在吟诗一样。我不再有年轻时代的单纯,但我又找到了一本《斯图亚特?利特尔》。
2004年十月的一个下午,我在那家旧书店书架之间,靠着书架坐下去,坐在旧地板上,翻开那本书。“当弗里德里克C.利特尔太太的二儿子出世,每个人都注意到这孩子不比一只小老鼠大多少,事实上,这孩子彻头彻尾像只小老鼠。”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句句子。四周是一团甜蜜的安谧,重重的,如同一块暖融融的高丽打糕。这故事动人的哀伤与温情,以及令人微笑的亲切,都好好地保留在那里,如同在《创世纪》那一章中才会出现的奇迹,这奇迹在我心中的回忆之水上运行。E.B.怀特去世了,陈先生也去世了,但这并不能损伤到我心中世界的完整,他们在那里是永生的。
因为有了自己的悲欢离合,我成了一个可以说“二十年以前”这样的话的人。这在翻译《小老鼠斯图亚特》的时候,是不能想象的。那时,我可是一个实习译文编辑,紧握的双手里细细布满着紧张的手汗。现在我的手心已经干了。但却还是怀念能让我手心出汗的人和事,还有那时的自己。那时,就像故事的最后一段里写的一样:“太阳正在他的右面爬上山坡。他往前方凝视,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辽阔的大地。道路看来是漫长的,但天空是明亮的。不知什么缘故,他总觉得他走的方向是正确的。”谢天谢地,在芝加哥的旧书店里,握着失而复得的、书页泛黄的小书,向柜台走去。这本书只卖三块钱。我站在一个男人温和的歌声里数出三块钱,想:谢天谢地,在我那么年轻懵懂的时候,遇到了E.B.怀特,遇到了陈先生,就像斯图亚特向北方而去的时候那样,没走错路。
这世上再没有什么,比在人到中年时,发现自己此生竟按照自己的心愿一路走来更令人安慰的了。 |
|
|